当前位置:主页 > 仿盛大传奇 > 正文

北京危楼困局:安置难致腾退受阻(图)

时间:2020-06-04 19:01 | 来源:www.9pay.net.cn | 编辑:传奇最大网站

小编导读:5月8日,被称为“白纸坊第一危楼”的西城区永乐里1号楼,一户居民家中,墙上多条裂缝中的一条,几乎分割了整面墙。此楼建于1966年,建筑寿命仅约20年。2009年被鉴定为C级危楼,要求居民腾退,但因安置问题,腾退

孙慧芬的老邻居、79岁的宋玉英老人回忆,这栋楼建成于1966年,居民一共39户,大多是当时姚家井村的住房困难户,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问题,建了简易住宅楼(以下简称简易楼)进行安置。楼内大多住房面积只有9平米和18平米两类。

裂缝在孙慧芬看来,也确实不算多大事儿。

在白纸坊东街和白纸坊西街,都能见到类似的二层简易小楼。

“这栋楼早就成了危楼,白纸坊这一带的居民都知道,我们都管它叫‘白纸坊第一危楼’。”孙慧芬说,最严重的情况是一次楼体下陷,楼房南半侧地面下沉了三四厘米。

  房管部门公告要求强占已腾退房屋的住户限时搬走。

摄影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

北京危楼困局:安置难致腾退受阻(图)

宋玉英、孙慧芬等居民说,按当时的腾退政策,每户只能补偿一套对接住房指标,这让每家都难以分配和认可。

一位居民走过杂乱的永乐里1号楼院内,因楼内无厨房,住户在院内加盖了多间小平房。

北京市住建委还要求,在2014年度城镇房屋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危破楼房;经鉴定机构鉴定确认的危险房屋;以及近几年,通过来信来访渠道反映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等将成为排查重点。并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。

据原宣武区房管部门的资料,永乐里1号楼早在2009年,就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,即“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,局部出现险情,构成局部危房”。

但两年后,即在“简易楼几乎要全部拆除”的表态后,永乐里1号楼的名字,再次出现在西城区公布的23栋简易楼名单中。西城区住建委称,2012年上半年将加大对23栋楼的治理力度,征拆项目、文保腾退、解危排险工作也会在当年年底分批启动实施。

“卫生间要到菜市口大街上找,厨房多是居民在自家门口搭建。”宋玉英称,唐山大地震时,很多住户又在楼前建起了一排小平房,并一直保留至今,“说是楼房,但更像是一个大杂院。”

东城等其他区县的待腾退拆除简易楼,不管是公房还是单位自管房,也多存在类似情况。

永乐里1号楼并非附近唯一的简易楼,据白纸坊街道办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,该街道辖区内,类似的简易楼共有27栋,主要位于崇效寺和菜园街两个社区,涉及5000余户居民。

安置难成最大阻碍

在永乐里1号楼一层最北侧套房居住了48年的宋玉英老人回忆,当初的腾退试点,让街坊们都高兴坏了,大家都觉得能住上安全、干净的楼房了,也不用几代人都挤在一个屋里。

孙慧芬称,因永乐里1号楼为宣武区(后与西城区合并)直管公房,居民并无房本和产权,腾退政策要求每户每名有居住登记的人,都要在协议上签字,“我家兄弟3人都有登记,但分房指标只有一套,如何分配没法达成一致,签不了字,想搬也搬不了。”

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,住建部和北京市住建委于4月11日和4月22日相继发文,均要求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。

5月8日,被称为“白纸坊第一危楼”的西城区永乐里1号楼,一户居民家中,墙上多条裂缝中的一条,几乎分割了整面墙。此楼建于1966年,建筑寿命仅约20年。2009年被鉴定为C级危楼,要求居民腾退,但因安置问题,腾退搬迁一直拖延至今。而全北京类似危房有800余栋,亟待腾退拆除。

她开玩笑说,简易楼里住了几十年,人人都是个不错的修补匠。因为除了墙上的裂缝,屋顶漏雨、下水道堵塞、电线老化等,这些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。

需拆除的简易楼难腾退,并非是某一栋楼的特例。

相关负责人曾于2012年表示,经过调查鉴定,北京的简易住宅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。而据住建委2010年的统计数据,当时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。这些楼几乎全要腾退拆除。近日,新京报记者对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易住宅楼进行探访,发现很多居民仍在“将就着住”。虽然政府部门之前就制定了相关腾退拆除计划,但因与住户的安置补偿协议难达成,很多危楼的腾退拆除工作难以进行下去。

Tag关键词: